梁山108好汉中,鲁智深名列前茅。他武艺高强,性格豪爽且仗义疏财,于绿林之中拥有显著地位。
即便这位英勇非凡的好汉,也曾受困于金钱,做出类似他昔日批评打虎将李忠那般“不慷慨”的行为。
鲁智深至开封大相国寺,逢林冲,遂成挚友。二人常相聚饮酒,共论枪棒武艺,相谈甚欢。
一日,鲁智深未约而至林冲家。林冲见家中无备酒菜待鲁智深,遂提议外出共饮几杯。
此行却遭遇意外情况。
武人皆爱宝刀利刃,林冲亦然。鲁智深与林冲见刀,林冲惊呆。
据《水浒传》记载,该书描绘了众多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,他们聚义梁山,反抗腐败统治,展现了英勇无畏与侠肝义胆的精神风貌。
林冲见状一惊,赞道:“好刀!售价几何?”汉答:“标价三千,实二千。”林冲回应:“值二千,惜无识货人。若愿千贯,我愿购之。”
由此可见,林冲家境虽有一定积蓄,但估计总资产不过一千贯。身为家主,他在花费上颇为节制。
察觉林冲欲购之意,汉子随即展开议价。
那汉子说道:
我急需用钱,若你真要,可减至五百贯,但原价为一千五百贯。
林冲家中资金不足,以他的性格,若非经济拮据,断不会在大街上与人就价格问题争论不休。
那汉子显然急需用钱,故将金子当作生铁出售。林冲性格忠厚,不会过分压低价格。
汉子急用钱,贱卖宝刀;林冲缺钱,不顾体面,在街上与人讨价还价。而平时仗义疏财的鲁智深,却在一旁沉默不语。
此情形似乎与鲁智深的性格设定不符。
鲁智深依其性格,会从兜里取钱给那汉子,并对林冲言道:“你亦不够爽快!”
为何鲁智深在渭城嘲讽仅赠二两银子的李忠,却在开封对林冲留情?爽利与否,是否与武艺高低、关系亲疏有关?
《水浒传》描述此段:英雄聚义,豪情满怀,梁山泊上,群雄并起,共商大计,誓要除暴安良,忠义两全,气势磅礴。
林冲转身对智深说道:
师兄,请在茶房稍候,我即刻前来。
智深言:“吾暂且归返,待明日再会。”
显然,此刻鲁智深并无助林冲之意。他并未流露出丝毫欲助林冲的念头,态度明确。
遇到困难的卖刀汉子,鲁智深未发一言。这与昔日渭城闻金翠莲受郑屠欺辱便出手相助的他,判若两人。
据《水浒传》记载,鲁达再次开口言道。
老者,近前来,吾予你些银两作盘缠,明日启程返东京,意下如何?
他从身旁取出五两银子,放置于桌上。
钱不够,鲁智深向史进再借十两。仍觉不足,他望向李忠说。
“你借我些银两。”李忠掏出二两银子。鲁提辖见状嫌少,便说:
鲁达是个干脆之人,直接将十五两银子递给金老,未多言语。
鲁达将二两银子拾起,掷回给李忠。
鲁智深此时仗义疏财,对仅出二两银子的李忠颇为鄙视。此点从他将银子“丢还”李忠的行为中显而易见。
鲁智深在桃花山时期,依然保持着对这种行为的鄙视态度。
在桃花山,李忠与周通欲赠鲁智深盘缠,却吝啬金银,遂下山打劫。
这同样体现了深厚的情谊,本质上是一种关怀与重视,保持了原有的情感纽带,逻辑清晰且用词准确,无需添加额外语气。
鲁智深持有不同见解:
这两人极为吝啬,明明有大量金银,却不肯赠我,非要抢夺他人之物来献给我。
鲁智深觉李忠与周通吝啬,决定亲自动手。他取桌上金银酒器,尽数踏扁,打包带走。
据此推断,鲁智深本应有钱。但至开封大相国寺后却变得吝啬,这不难理解。
鲁智深官职为提辖,约等于现代连级至团级军官。提辖级别差异大,关键在于其所在地区不同,故同职不同级。
提辖于县城约等于连级军官,如孙立。鲁智深为渭州提辖,属小种经略相公麾下,相当于团级。其级别高于林冲教头,年薪约40~50万,故能仗义疏财。
他打死镇关西后逃难,从体制内中级军官沦为逃犯,失去经济来源,从此硬气不再。
抵达开封大相国寺后,他变卖了桃花山抢得的金银酒器大半。囊中羞涩,底气不足。林冲倾囊购宝刀时,鲁智深默不作声,待林冲返家取钱,他则悄然离去,避免尴尬。
鲁智深此刻或会忆起打虎将李忠,因他正面临与李忠昔日相同的窘境。
李忠原为卖艺者,整日展示技艺、锻炼体力,所挣铜钱仅够温饱。他掏出的二两银子,或为他唯一持有的整块银两。
相较于鲁智深年薪40~50万,史进作为少华山大头领挥霍无度,李忠显得悲哀且渺小;但论及身家,李忠所出或超鲁智深与史进之和。
这就像比较:拥有100万却借给你5万的人,与仅有5万却全数借给你的人,谁更慷慨?
鲁智深与史进认为,5至10两银子不过一顿酒饭钱。但对李忠而言,这二两银子几乎等同他的全部财产。
笔者确信,李忠上桃花山,很可能是因为受到鲁智深的鄙视,继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与决心。
鲁智深当了和尚后,因醉酒打山门离开五台山。此时他未改多少,金老汉报恩、智真长老看重,皆因人捧他,其优越感几未减退。
抵达开封大相国寺后,情况迥异。此处为天子近邻,人人傲慢,无人再重视他,连寺内和尚也轻视他。鲁智深深感失落。
久离体制,鲁智深失去经济支撑,无奈之下,只得做出“离开”这类不太光彩的选择。
其实,并无真正的不爽利。只是身处逆境,不得不显得不爽利。毕竟,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好汉。
鲁智深或能借此事理解李忠昔日的尴尬,目前他正亲身经历着相似的困境。
